館內小百科

二氧化碳

  • 大家平常會看到哪些二氧化碳的應用呢?

        因為二氧化碳無色無味,二氧化碳也比空氣重、不助燃,又具備多種型態,如氣態、液態、固態、超臨界狀態。
    • 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的原料
    • 可以製成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 工業級二氧化碳也可做為焊接用的保護氣體,它的保護效果不輸其他稀有氣體,或是水草缸水族箱做使用。
    • 醫療級二氧化碳更可用於雷射醫學美容刺激呼吸中樞和去除疣子和痣上或體內腹腔鏡手術。
  • 二氧化碳這麼多種應用層面,而針對工業級和食品級又有哪些差異呢?

    • 食品級使用的物質或材料,其純度要求是以適合人體食用為目標;而工業級使用的物質或材料則不是以適合人體食用為主,其純度要求一般較食品級低或要求項目有差異,在比較食品級氣體與工業級氣體時,差別主要是在純度,後者因為純度較低或要求不同,不適合人體食用,所以可能會有健康或品質的疑慮。(取自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食品級氣體之專家意見 文章)
    • 衛生福利部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第四條及第二條附表一、第三條附表二,以與國際管理趨勢一致,將二氧化碳移列以食品添加物管理,並於 111 年 7 月 1日 實施,且配合廢止「食品加工用二氧化碳衛生標準」,以維護民眾飲食安全。(引自衛生福利部公告
    • 所以不論是碳酸飲料、或是食品保鮮,都需要採用食品級二氧化碳,才是對消費者最安心的安排!於是我們因應食品安全考量與把關,超前部署設置 2廠區,採專槽專車分廠分造方式,將食品級二氧化碳和工業級二氧化碳徹底分開製造,解決消費者各項疑慮,並通過嘉義縣政府輔導,以專業提供食品級CO2及工業級CO2解決產業所需。

    食品級二氧化碳和工業級二氧化碳差別
  • 二氧化碳的應用範圍廣泛,在空氣中的占比又是多少呢?

    空氣中主要含有78.09%的氮氣、20.95%的氧氣、0.93%的惰性氣體和0.04%的二氧化碳,以及少量其他氣體。
  • 二氧化碳佔空氣組成比例少,卻因為哪些原因造成氣候變遷原因之一呢?

    除了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人類行為模式改變自然的溫室現象,加上大幅度開墾林地、拓展農業和工業發展,致使溫室氣體濃度越來越高,出現全球暖化現象,讓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地球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當平均氣溫和海洋溫度升高,海水體積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低海拔地區。除此之外,降水模式改變和亞熱帶地區沙漠化,造成極端天氣包括熱浪、乾旱、森林大火、暴雨、水患、暴雪等。(出自於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報導
  • 全球暖化現象加劇,可以關注哪些組織支持綠色環保理念呢?

    • 可以關注相關綠色議題的社團組織,像是 Greenpeace 綠色和平TAISE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根據統計全世界有 70%以上直接或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都與能源有關,其中又以發電、工業、交通...等產業部門的能源使用最為關鍵,透過這些組織的設立與宣導,除了呼籲企業在經濟發展同時重視環保議題,也喚起民眾對地球盡一份心力的參與感,針對碳足跡碳中和淨零能源轉型等議題重點,不再只是單純口號,而是化作實際行動來表示!
    • 對於關心綠色主題等文章專欄,如綠學院CSR@天下等數位媒體刊登,直接以更貼切環保議題的來贊同這些減碳、減零、循環經濟等行動,讓各產業發揮一己之力,成為主導減碳團隊的一員。
    • 針對媒體報導我們的島─是台灣媒體中唯一以「環境」為報導主題的新聞性節目,於 1998年正式播出,也是公共電視開播以來歷史最久的新聞性節目,形塑一種新的環境公民力量。
  • 碳相關國際議題,這些代表哪些重要意涵呢?

    •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到進入市場測試到送至顧客手中,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原料取得、生產、運輸、低溫保存、容器包裝,甚至廢棄處置等過程。
    • 碳權(碳排放權,carbon credit):自「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制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附帶彈性減量機制,因此「碳權」成為有價的實質商品,是碳交易市場標的,藉由碳權的買賣,達到全球碳總量管制。
    • 碳權市場機制:企業或國家將減少的、或用不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釋放到市場作買賣,對於碳排放需求高的組織須購買此權利以增加許可排放量。(參考下方圖示 取自 豐雲學堂-永豐金證卷

    碳權交易圖示
    • 台灣目前碳權交易狀況:因台灣市場規模相對小,且排碳量集中在少數企業,因此無成立碳交易所,不過致力於節能減碳的跨國廠商仍可透過境外的碳交易市場取得碳權買賣。
    •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其他節能減碳排放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 除了贊同這些議題外,各國都在做哪些改變呢?

    •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為 197 個國家每年一次的氣候峰會,第 26 屆會議在 2021 年 11月 舉辦,由各國首腦和各國討論氣候變化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建議各國必須更進一步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之內,並指出 2030年的碳排放必須減少 45%,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碳中和),才是防止氣候變遷帶來嚴重災難的唯一方法。(出自於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報導
    • 然而依照目前減碳的速度,期望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的目標難以達成,因此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手段以達成減碳目標,在 202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訂定世界環境日」(每年的6月5日),以「生態系統恢復」為題號召響應國際趨勢,結合各界力量共同發起淨零排放行動。(引自 TAISE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文章
    • 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所(Global CCS Institute)於 2020年公布報告指出,若想要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也就是將地球溫度維持在高於工業革命前攝氏 1.5 度以內,必須在 2030年之前,使用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每年封存 8億噸二氧化碳;並在 2050年之前,每年封存 28億噸二氧化碳,但由於化石燃料朝向潔淨能源轉換速度太慢,捕集碳排放並加以封存,可幫助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有一些國家已著手發展這類技術,如英國已撥款 10億英鎊(14億美元)推動創建新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工業中心;美國則是以提供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稅額減免,藉此吸引更多投資。(引自 商周減碳新技術文章
    • 2020年歐盟碳排放比 2005年降低 20%,碳排放平均每年減少 1.4%。歐盟碳市場於 2005年啟動,有 30 個國家的 1萬 2千多個企業和其他碳排放單位參與交易,覆蓋鋼鐵、水泥等製造業、電力、民航和公用事業,控排量佔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45%,煤炭和石油產量都減少 30% 左右,而風力、水力、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佔比達到 60%。(引自 BBC NEWS文章
    • 目前全球已有 130 國宣布推動淨零碳排目標,歐盟、日本等 11 國也已入法,再加上 2023年歐盟的碳關稅機制試行,並在 2026年上路。(引自 科技新報文章
    • 冰島為世界第一個直接以空氣捕碳並儲存的系統 “Orca”,這項系統可以在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然後與水混合再泵入地底深層,透過自然礦化的過程儲存,每年可搜集 4,000 噸二氧化碳。(引自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 文章
  • 台灣對於減碳可以針對哪些執行的目標呢?

    • 中研院也正著手撰寫第二版「深度減碳政策白皮書」,而政府三大減碳方向將會針對(引自ESG新聞):
      • 零碳或低碳的電力:能源轉型推動不能僅仰賴台灣電力公司推動,現在要推動新興科技、與民間業者能參與零碳或低碳電力的市場,例如調頻、備載與能量市場。
      • 國營事業製程減碳:台灣碳排量大宗依序為台電、電子業、石化業、鋼鐵業、水泥業,其中國營事業將調整製程以因應減碳需求,例如中油公司成立先進電研所觸媒,開發更多新的觸媒技術;中鋼則加速落實循環經濟降低碳排(循環再利用製成的鋼,碳排放量僅鐵砂煉鋼的五分之一)
      • 電能社會:將交通部將交通事業電子化。
    • 自 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定之後,台灣從 1998年開始,每隔數年召開全國能源會議,討論如何減碳,依據國際能源總署 2019年對於減碳策略方案的研究,若在 2050年要將全球 CO2排放量控制在永續發展的情境,37%的減碳量要仰賴能源效率的提升;32%靠發展再生能源;8%則是替換成乾淨燃料。透過上述方式可以貢獻全球超過 75%以上減碳量(引自 地球公民基金會報導)。
    •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也表示,將會將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將 2050 年淨零碳排入法,至於相關碳費機制、如何應用在氣候變遷等,最快在 9月對外預告,另外政府也跨部會成立「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分別著重能源減碳製程減碳交通減碳負碳技術植物造林碳捕捉4大工作圈,設下明確目標外,政府也會積極行動以帶動民間研發投資,與企業共同努力。(引自 科技新報文章

    •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與中鋼、中華電信、日月光、遠傳、中鼎、台泥、沃旭能源等國內外 27 家公司籌設成立,一同推動淨零排放倡議,將積極透過承諾、行動、第三方驗證、資訊透明、議和與教育等方式鼓勵產業界積極投入轉型,並設有「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台灣淨零排放學院」,推展國際合作、技術服務、政策法規、永續金融與教育推廣等業務,希望創造台灣重要淨零議題交流平台,聯盟預計在 2030 年達到辦公據點零碳排、2050 辦公、生產據點零碳排等目標。(引自 科技新報文章
    • 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將與永續基金會共同合作推動「淨零排放標章,號召組織經由「承諾」及「達成」兩階段方式,使企業分階段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學院則作為教育推廣單位,出版專書並推動淨零行動與標章申請作業。(引自 TAISE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文章
    • 中油石化事業部推動多項減碳計畫,已投入逾 41 億元(引自 聯合新聞網文章
      • 推動多項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包含製程改善、設備更新、能源節約管理等。
        成果:三輕更新後已減少 68.1 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 1,750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碳吸收量。
      • 裝設燃燒塔廢氣回收系統,可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回收做純化處理,廢氣轉變為燃料氣,取代天然氣,降低對天然氣的依賴,將於 2023 年完工。
      • 轉型投資計畫也會導入二氧化碳捕捉及再利用等先進減碳技術,強化減碳力度。
    • 中鋼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推動「汽電共生鍋爐停止使用燃煤,並停止最後 2 部鍋爐使用燃煤發電,預估每年可減少燃煤量 30.6 萬公噸、二氧化碳 34 萬噸、粒狀物 7.2 噸、硫氧化物 164 噸及氮氧化物 281.7 噸,以強化空污防制與溫室氣體減排力道。(引自 財訊快報文章
    • 全台首座負碳排示範工廠,在成功大學落成啟用,一天可以捕捉約60公斤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捕捉純化及純化後二氧化碳再利用,轉化成甲烷,未來期許中油、中鋼等碳排大戶擴大建置,達到全球碳中和目標,將負碳排技術用於改善空汙問題,更可降低產業對於進口原油和關鍵化學材料的依賴,引領台灣石化產業走向綠色經濟,為地球盡分心力。(引自 大愛新聞報導

會員登入

購物車 0

Top